重视体育在“五育并举”中的筑基作用
青年强,则国家强。青少年群体不仅是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主体,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生后备力量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,出台相关政策法规,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健身,强健体魄、砥砺意志,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,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,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,加快建设体育强国”。
新形势下,如何持续深化体教融合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体育工作?湖南日报《理论·智库》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。
张姗 欧岳山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要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。此前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》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等文件都提出“坚持‘五育并举’,全面发展素质教育”。
“五育并举”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。作为“五育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体育具有养德、益智、勤劳、尚美的育人作用,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。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对体育的全面育人价值普遍发挥不够,甚至将其作为锦上添花的教育事项。鉴于此,应更加重视体育在 “五育并举”中的筑基作用,进一步丰富以体育人内涵,推动实现以体树德、以体增智、以体育美、以体促劳,积极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。
以体树德,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。学校体育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,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以体树德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:一是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、养成终身运动习惯、努力增强身体素质、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、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。二是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水平。体育教师应增强德育意识、创新德育方法,善于在不同体育项目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。比如在长跑项目、支撑跳跃、球类教学中鼓励学生严于律己、加强协作、勇于克服困难。三是丰富校内外体育活动。推动建立完善家庭、学校、社会一体化体育教育系统,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体育教学、训练、竞赛活动,促进青少年道德发展。
以体增智,助力青少年智力发展。运动不仅健身还可健脑,对人的压力、焦虑、抑郁、专注力、判断力等都具有改善作用。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,体育可显著改善青少年的认知能力。以体增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:一是增强青少年体质,为其智力水平提升创造条件。没有好的体力,智力发展就失去了根基。二是创造体育锻炼机会,促进大脑功能改善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,能促进大脑血液循环、改善大脑功能,提升人的分析、想象、判断等能力。此外,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,使其更加精力充沛、专注、乐观地投入学习。三是加强学科融合,助力以体增智。通过精细设计,将体育学科与语文、数学、物理等学科有机融合起来,助推青少年智力发展。
以体育美,培育青少年美学素养。美育的任务是传授美学知识,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、鉴赏美、创造美的能力。体育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,体育中的运动美、形体美、健康美、韵律美等均是美的重要载体。以体育美可从以下方面推进: 一是教师方面,讲究语言美、动作示范美、形象仪表美、精神气质美等,使体育教师成为体育的美学诠释师;二是教学方面,注重方法手段的艺术化,使体育成为美的唤醒符号。比如在充分展现健、力、美高度统一的同时,配上节奏鲜明的韵律音乐,给人以强烈的美感;三是学生方面,引导学生树立“身心健康方为美”的理念,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美的感知能力、鉴赏能力、创造能力,使学生成为体育美的体验者与创造者。
以体促劳,推进青少年劳动教育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,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、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。体育促进劳动教育的关键点是价值观、素质与体能,青少年通过体育参与、体育技能习得、体质健康活动能增进劳动意识、提升劳动素质、增强劳动体能。一是通过体育参与增进劳动意识。让学生分工合作,做好体育场地布置、体育器材借取登记及搬运还送事项,保证体育活动顺利完成,可增进学生的劳动意识,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。二是通过体育技能习得提升劳动素质。学生通过练习体育技能,可培养劳动技能;通过接受体育安全教育,可培养安全劳动能力;通过养成自觉锻炼习惯,可培养良好的自主劳动素养。三是通过体质健康活动增强劳动体能。体育运动中的走、跑、跳、投、跨、掷、射与跃等动作姿势,都来源于人类劳动实践。体育运动来源于劳动又促进了劳动的发展,两者是相辅相成、相互统一的整体,青少年通过体育运动促进体质健康的同时,也增强了劳动体能。
文章来源:湖南日报https://hnrb.voc.com.cn/hnrb_epaper/html/2022-12/28/cont